颜色测量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运用感观品评方法来进行食品色、香、味等方面的品质鉴定,为了能对色泽更好地进行量化分析,保证产品质量,防止食品腐败、污染,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食品工业引入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这两种主要方法,通过与软件的结合,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对产品的测色、颜色匹配、颜色配方及颜色质量控制。
光学上,不透光的食品可通过反射光而完全看得见。此类食品有面包、面粉、番茄汁、干酪和肉等。光学上分类的第二类食品包括半透明产品。 半透明产品可部分用反射光及部分透射光来看见。例如,许多果汁、酒类、果酱、蛋奶甜羹属于这类食品。 当遇到这些产品时,光传播的路径发生了变化,变得复杂了,必须严格控制一起的测量条件,来获得重复的结果。 第三类食品是透明的,如澄清的果汁、酒类、果冻、明胶食品、软饮料等。 比色法是对人眼所看到的光的三原色进行量化的一种方法。通过研究产品色差值与感官品评值的相关性,去除人为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使得色泽的判定更加客观,以指导食品或饮料配方中添加颜色成分,提高"色彩吸引力",规范食品"煮熟到什么程度"等,为产品研发和品质控制提供有力可信的依据。国外色差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如日本柯尼卡美能达便携式色差仪CR-400/410。 过去十几年间,在确定配料、果酱、果冻、蜜饯、饮料等成品色泽标准,研发新的食品饮料产品、根据屠体天然脂肪含量对肉类、家禽和鱼类进行筛选、分拣和品质分级、质量检验等方面,分光测色计的需求日益上升。 分光测色计主要依靠测定物体反射的光谱功率分布或物体本身的反射率特性,然后根据光谱测量数据,可以精确计算出物体在各种标准光源和标准照明体下的三刺激值。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科学"一步法",是测量食品色彩、配方所需颜色并进行质量控制的精确的测色技术。其测量的波长范围为400纳米至700纳米(毫微米),包含了人类肉眼可见范围内物体所有反射或透射的光线,可以精确配制任何所希望得到的颜色。常用的便携式多功能积分球分光测色计,由于结构紧凑、轻巧时尚、重量轻、可存储数据多、能在各种位置进行高精度测量等诸多优点,受到市场的欢迎。 通过结合颜色配方软件和配色软件包,便携式和台式分光测色计可用于实验室色彩控制系统,实现从科研实验室到厂区的各种色彩控制。这些色彩数据软件可以实现色彩品质控制,使得色彩的检测和控制更加简便。如,预定义的屏幕模版对产品进行达标/不达标评估和统计以及精密的研发分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和特定参数要求,来设计自己的软件显示及输出界面 ;可在测量数据中插入数字图片,精确标记测量光点,从而建立起与供应商进行色彩交流的新空间 ;测量数据可以用Excel表格导出,并通过"拖放"方式将任何图形复制到电子表单上 ;可自定义报告,以满足终端用户需求的格式显示色彩数据 ;还可在局域网(LAN)内共享数据等。这样,通过与现行便携式色差计和台式分光测色计相结合,就可以在同一平台,全面控制组织内的色彩品质。